河南省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适宜技术推广学术交流会暨河南省医学会名医名家“走基层送健康”活动(洛阳站)首站告捷
3月29日上午,古都洛阳迎来了一场生命急救学术会。河南省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兰超教授团队携顶尖急救技术走进我院,通过“理论+实操”的全新模式,为豫西地区急诊急救体系建设注入新动能。本次活动聚焦院外心脏骤停,聚焦心脏骤停院前院内一体化高质量救治,吸引全市各急诊科主任、护士长和急诊一线医生、护士、救护车驾驶员,以及洛阳市灾难、急诊、重症等相关专业的同道们400人参会。
我院党委书记闫新,市卫生健康委医政科科长潘永杰,市医学会主任胡仕国,120急救指挥中心主任张广武,市紧急救援中心副主任、我院急诊科主任付黎明参加会议,我院副院长许小卫主持开幕式。
闫新书记致欢迎辞,对兰超主任将洛阳作为适宜技术推广学术交流的第一站,为推动洛阳市急诊急救能力提升给予的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表示,我院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承担更多社会职能,不断提升急诊急救能力,为守卫人民健康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市医学会主任胡仕国指出,院外心脏骤停是极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发生率高,死亡率极高,区域间和医疗机构间救治水平参差不齐,亟需构建标准化、同质化的生命急救体系,筑起守护百姓健康的“生命线”。医学会将一如既往支持灾难学会工作,更好地服务群众。
市卫生健康委医政科科长潘永杰分析了洛阳市院前急救和心脏骤停救治现状及严峻形势。他表示,不断提升自主循环恢复率和良好神经预后率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各医疗单位要认真学习并全面掌握兰超教授团队带来的顶尖急救知识和技能,不断提升洛阳市院外心脏骤停的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水平。
省医学会灾难分会主任委员兰超教授介绍了开展本次此次活动的背景和必要性,通过流程优化医护司规范施救后心肺复苏质量和救治成功率的迅速提升,鼓励各单位规范心脏骤停就值得同时加强质控达到院外心脏骤停救治同质化、规范化,造福百姓。
在学术交流环节,郑大一附院陶晋教授带来《院外心脏骤停团队救治临床路径解读》,他结合视频播放,分步骤给大家解读了该临床路径,并对救治过程中的各个时间点和救治质量监测做了详细介绍。为了使大家更好理解临床路径的实施、更好地把握细节,在解读结束后,郑大一附院罗垚教授带领我院护士和司机进行了现场实操,陶晋教授进行解说,大家学习兴趣高涨,纷纷表示收获匪浅。
接着,郑大一附院杨柳教授给大家带来《转运呼吸机的临床应用》,她从“概述、转运前准备、呼吸机调节、转运过程中突发情况处置”等几个方面给大家进行了详细阐述,对各种常见的呼吸衰竭呼吸机模式参数设置,报警分析及处置给予非常实用的归纳总结。理论讲授后,郑大一附院李中士教授对转运呼吸机的使用和参数调节进行实操演示。通过讲解和演示,大家对转运呼吸机的使用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和掌握。
最后,郑大一附院张唐娟教授给大家带来《心脏骤停后以亚低温为主导的亚低温实施策略》,她带领大家回答了几个问题“为什么要做?启动条件?具体怎么做?并发症处理?”,手把手地把适合基层使用的药物主导的亚低温脑保护技术传授给大家。
下午,兰超教授团队在急诊科会议室就急诊科研召开座谈会,听取了各单位急诊科研开展情况,困惑和需求,结合郑大一附院科研14个科研方向和团队的设置,基础科研和临床科研的开展,十余年间科研发展历程,对与会人员的困惑和需求给予精准指导,对数据库和实验室的构建进行详细的介绍,提升了与会人员科研及论文撰写能力。
本次省灾难医学会适宜技术推广学术交流会圆满成功,与会代表们纷纷表示收获颇丰,兰超教授团队授课内容适用、讲授深入浅出,理论实践相结合,适合基层开展和推广,促使大家从工作中找突破,全面提升灾难应对能力,真正做到了强基层、稳扎根。
急诊科 张瑞阁
图片来源:宣传科 杨唯唯/急诊科 张峥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